移除海洋打造新陸地:
填海帶來的影響與挑戰

04 APR 2025 / Matters Academy
你想像過自己現在居住的地方,或是你腳下的土地,可能曾經是海洋嗎?從古代到現代,填海造地已成為許多沿海城市擴展的重要工程。填海不僅能改變城市面貌,也引發了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討論。

填海造地的原理

填海造地是將泥沙、岩石等填入海域或河湖,創造新的陸地。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發展,填海成為解決土地短缺的方法,但其環境成本也不可忽視。

填海造地的好處

儘管如此,填海造地確實帶來不少好處:

  1. 擴大城市面積:填海能顯著增加土地供應,滿足住宅、商業和工業用地的需求。
  2. 促進經濟發展:填海工程有助於建設港口、機場等大型基建,例如香港國際機場就是填海造地的經典案例。
  3. 提升城市形象:填海項目可以創造出受較少限制,以及由零開始的新濱海景觀,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填海造地的具體例子

  1. 香港國際機場(赤鱲角機場):這座機場建在填海土地上,初建填海面積約為900公頃,相當於1,250個足球場大小,第三條跑道將增加650公頃。工程耗資約200億美元,每年處理超過7,000萬旅客和500萬噸貨物,成為香港的經濟引擎,但也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並加劇海岸侵蝕。

  2. 新加坡:新加坡的填海面積約為14,000公頃,國土面積增加約25%。著名的濱海灣花園、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樟宜機場部分區域都建在填海土地上。儘管使用了生態友好的方法,填海依然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尤其是珊瑚礁和海洋生物。

  3. 荷蘭Zuiderzee工程:這項工程將北海的一部分轉化為艾瑟爾湖,創造了弗萊福蘭省,填海面積約為165,000公頃,相當於荷蘭總面積的約4%。填海創造大量農業用地和居住區,但也改變當地生態系統,導致物種滅絕和地層下陷。

  4. 中國沿海地區的大規模填海工程:中國填海面積超過13,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北京市面積。深圳的前海自貿區和上海的洋山深水港都是典型案例。填海工程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支持,但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並引發海岸侵蝕和水質污染問題。

填海造地的負面影響

雖然填海可以方便城市建設,加速發展,但工程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常見破壞有以下四種:

  1. 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填海會改變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導致物種減少甚至滅絕,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珊瑚礁和海草床等脆弱生態系統首當其衝。
  2. 海岸侵蝕:填海工程可能改變海岸線的自然形態,加劇海岸侵蝕,威脅沿岸地區的安全,甚至影響防洪能力。
  3. 水質污染:填海過程會產生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影響海水水質,危害海洋生物,並可能影響人類健康。
  4. 社會文化衝擊:填海工程可能淹沒歷史遺址、破壞傳統社區結構,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並可能引發社會矛盾。

填海造地的未來

填海造地,利弊兼備。填海固然能解決土地短缺,但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未來我們必須更科學、更審慎地規劃和執行填海工程,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各地區需要更嚴格的環評、更先進的填海技術,以及更有效的環境監察和修復措施。此外,各地區亦需要積極探索其他解決土地短缺的方案,而非只靠填海。

更多詳情可收聽以下Podcast或觀看影片解說:

THIS ARTICLE WAS CREATED BY

Matters Academy

A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to register for free and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ESG and sustainabilit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hat impact our society today. Matters Academy is one of the leading learning platforms providing flexible, accessible, and affordable courses taught by experienced sustainability practitioners to help you embark your ESG journey. 

To learn more, visit http://www.matters.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