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加劇-全球暖化導致的隱藏風險
地震對於居住在非地震帶的市民可能都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大多都只在新聞中聽到,但是地震的威力不容忽視,它所帶來的災害往往造成大量影響,摧毀很多人的家園。近年來,不少專家研究發現未來地震還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所致呢?
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地球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地球內部的岩石在地殼板塊之間發生破裂或位移時釋放出的能量所產生的震動現象就會產生地震,通常發生在地震帶或構造活動較活躍的地區。地震通常由地殼板塊之間的應力累積引起,當這種應力超過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石會發生破裂或位移,造成地震。這種能量釋放導致地球表面或地下產生振動,通常被稱為地震波。當岩石塊突然運動所引起的,釋放出積聚已久的能量,形成地震波。
這能量的積聚是由於地球板塊持續運動長時間所積累而成。當岩石的強度被超過時,斷層的兩側在地震中滑動。這一加載過程會再次啟動,形成斷層上的充電和放電的週期,稱為地震週期。根據地質條件的不同,這個週期可以持續數年、數十年或數個世紀。而地震的強度可以透過地震震級(如黎克特制)來衡量,這是根據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來決定的。
全球暖化與地震
但有些地震也可能由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暖化就是其中之一。根據來自於德國地質科學研究中心(GFZ)和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地震研究快報》(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的研究報告中所指出,全球暖化將導致全球發生更多甚至更強大的地震。由於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使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和暴風雨等極端天氣事件強度的增加。這兩個因素都會增加地底的靜水壓,導致地震週期的變化 - 地震和連鎖效應(如山崩、海嘯和土壤液化)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世界沿海地區。
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全球暖化導致陸地冰融化,令全球不同國家都有海平面上升的情況。根據 IPCC 2023 年的報告,預計到了 2100 年,海平面將比 1986 年至 2000 年間平均上升 0.43 至 0.84 米。如果所有陸地冰層都融化,專家甚至預測長期而言,海平面將上升約 70 米。而是否會達到這種極端情況,主要取決於溫室氣體的進一步排放。
這種上升的海平面對地下的構造斷層產生壓力,增加了地震週期的變化,導致地震風險增加。許多重要的斷層帶和俯沖帶位於這些地區,而這也是當今40%的世界人口所在之處。由於地震週期有時比人類定居歷史更長,因此地震危險的情況不是所有地方都廣泛瞭解的。
地震的破壞力
地震造成的地殼運動會對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的振動和壓力,導致建築物倒塌、結構受損或崩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失去家園、經濟損失。而較大程度的地震可能引發多種災害,進一步加劇破壞程度。地震也對當地居民的心理和社會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帶來恐懼、焦慮以及長期的心理創傷,同時對當地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基礎設施的破壞將導致交通中斷、能源短缺、通訊障礙和生活必需品供應中斷,加劇災難後的困境。此外,地震引發的災害也可能對當地環境造成長期影響,對生態平衡和永續發展帶來嚴重挑戰。
香港位在歐亞板塊內,並非處於板塊邊緣,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頗遠,加上境內沒有活躍斷層,因此發生強烈地震的機會很微,但仍有多次錄得地震的記錄;而鄰近地區的地震亦會令到我們感受到震動。雖然香港發生嚴重地震的機會很低,但我們亦不應掉以輕心。
地震風險管理
地震的發生可以對人類社會和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地震研究和監測對於地震風險管理至關重要。防止地震或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是一個關鍵性議題,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
- 採用適當的建建築材料、結構設計和工程技術,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 加強基礎設施符合抗震標準
- 建立地震監測和預警系統
- 提高公眾對地震風險和應對措施的認識,以及定期的災害應對和緊急撤離培訓
全球暖化加劇了地球的氣候變化,間接地影響了地殼運動和地震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因此我們要認真對待全球暖化問題,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倡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支持環境保護來共同應對全球暖化,從而減輕地震等自然災害對我們社會和環境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