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環海城市,潮漲潮退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是否曾在赤柱、大嶼山或西貢的海邊,靜靜觀察海浪拍打岸邊的節奏?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現象,其實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潮汐能,一種來自海洋、可再生且穩定的清潔能源。
潮汐能是什麼?為何值得關注?
潮汐能(Tidal Energy)是利用海水因月球與太陽引力而產生的漲退現象,將水流的動能或位能轉換為電力。與太陽能或風能相比,潮汐能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高度可預測性與穩定性,不受天氣影響,適合作為基載電力的一部分。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潮汐能被視為一種潛力巨大的補充能源,尤其在沿海地區如香港,具有探索與應用的價值。
潮汐的科學原理:來自天體運行的力量
潮汐現象源自三個主要因素:
- 月球引力:月球吸引地球一側的海水,形成漲潮;地球另一側因慣性也隆起,形成另一個漲潮區。
- 太陽引力:當太陽與月球在同一直線上(新月或滿月),引力疊加形成「朔望大潮」;相互垂直時則形成「小潮」。
- 地球自轉:使潮汐現象在不同地區輪流出現,週期約為12小時25分鐘。
這些規律性的天文現象,使潮汐能成為少數能夠精準預測發電量的再生能源。
潮汐能的發電技術解析
潮汐能的發電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1. 潮汐壩(Tidal Barrage)
- 原理:在海灣或河口建造水壩,利用漲潮儲水、退潮放水的水位差推動渦輪機發電。
- 優點:發電量大、技術成熟。
- 缺點:建設成本高、可能影響當地生態與水文環境。
2. 潮汐流發電(Tidal Stream Generator)
- 原理:將水下渦輪機安裝在潮流強勁的區域,利用水流推動葉片發電。
- 優點:不需大型水壩、環境影響較小。
- 缺點:技術仍在發展中,維護成本高。
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以上,潮汐流發電的效率遠高於風力發電,成為近年研究重點。
全球案例與技術進展
韓國始華湖潮汐電站
- 全球最大潮汐壩發電站,裝機容量254 MW。
- 每年發電量達552 GWh,足以供應50萬人城市。
- 除發電外,改善湖水水質,減排32萬噸溫室氣體。
英國梅根項目(MeyGen)
- 全球最大潮汐流發電場,位於蘇格蘭彭特蘭灣。
- 第一階段已部署4台渦輪機,穩定供電超過50 GWh。
- 最終目標裝機容量達398 MW,展示商業化潛力。
中國舟山林東項目
- 採用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模塊化機組,總容量3.4 MW。
- 創下連續併網發電超過91個月的世界紀錄。
- 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潮汐能併網技術的國家。
潮汐能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 清潔能源:無污染、無碳排放。
- 可再生性:能源來源穩定且無限。
- 高效率:水流能量密度高,發電效能佳。
- 可預測性:有助於電網穩定管理。
挑戰:
- 高建設與維護成本:初期投資大,回收期長。
- 地理限制:僅適用於特定潮差或潮流區域。
- 生態影響:可能改變水文環境,影響海洋生態。
潮汐能不只是技術創新,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象徵。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潮汐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穩定、清潔且具前瞻性的選項。它或許不是唯一的解答,但絕對是值得探索的一條道路。